0—6歲的幼兒是社會上「最柔軟的群體」,學前教育辦學質量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感和取得感。提高學前教育辦學質量的關鍵在於幼兒教師。優異的幼兒教師的輸出在於高校的專業人才培育,而專業培育的重要抓手是課程。那怎麽建設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才培育目標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呢?近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授課教師翁琳副教授在「幼兒園教育活動規劃與施行」課程中給出了答案。

把幼兒園變成大學課堂和實踐場「幼兒園教育活動規劃與施行」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翁琳表明,如果要將學生才能落地,那課堂就要真正搬到幼兒園,讓學生「在幼兒園裏讀大學」,把幼兒園變成了大學課堂和實踐場,在教育實踐中支持學生掌握高階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規劃與施行才能。該課程到廣州市白雲區鐘落潭教育輔導中心、廣州市白雲區良田榜首幼兒園、廣外幼兒園等多所幼兒園的支持與肯定。

廣外語南國商學院學前教育專業2018級馮燕紅是學前教育學院榜首個駐園式實驗班的學生,現在她已是茂名榜首幼兒園的在編教師。談起那段在幼兒園「上課」的日子,她浮光掠影:「大三時一周有兩節課會搬到幼兒園上,學校雖然有模擬教室,但入園後感覺更親切。」
當時,這門課講到STEAM教育時,馮燕紅和同學們都覺得通過事例教育對理論層面的常識已掌握得不錯,「但進入幼兒園觀摩學習了STEAM演示公開課後,才有了逼真感受。施行課程時,大家既興奮又充溢熱情,也總算明白作為教師要永不停步地學習才能把最好的內容和學生共享交流。」馮燕紅說。
「在實在場域中促進理論常識實踐化,一起也促進實踐常識理論化。」翁琳這樣歸納駐園實踐的作用。在她看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才智」的生成需求「入駐」幼兒園的實在場域,並且要繼續浸入。
作為學前教育學院較早的「駐園式」實踐教育基地,廣州市白雲區良田榜首幼兒園園長董春華深有感觸地說道:「有些內容,書本未涉及,但實際中教師每天都要面臨。咱們怎麽培育出理論強、上手快、後勁足且具有實踐才智的幼教工作者?在實踐場域的『駐園』,無疑是生成實踐才智的有效途徑。」
「雙導師」聯合培育打好「組合拳」
「幼兒園教育活動規劃與施行」課程一起施行「雙導師」聯合培育,即從合作的幼兒園教育實踐基地中,選取教齡在5年以上的一線主幹幼師擔任課程實踐實訓輔導師,與課程高校教師組合成多元化的教育團隊,全過程輔導學生在課程各板塊內容的學習。翁琳表明,課程實踐實訓輔導師團隊的專業引領與輻射能幫助學生樹立傑出的師德師風,讓學生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中,更好領悟「一切為了孩子」的辦園宗旨。
翁琳以為,「駐園式」課程人才培育,打出了「園所+高校」的「組合拳」。高校教師和幼兒園教師共同施行教育,高校教師深入幼兒園一線,提高實踐才智和輔導實踐教育的才能;園所優異教師進入高校課堂,向學生直接展示和傳授來自一線的鮮活經驗,輔導學生在實在場域施行教育。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都是育人主體,「校—園共育」真正在大學生和在職教師間構建起了「職前—職後教育實踐共同體」。